抄條方比百有試試. 化濁寧膚湯的組成及分析, 有疏風祛濕、清熱解毒、祛瘀化濁的功效,可作為基本方用於皮膚病, 濕毒濕疹的治療。
3g 大約等於 1錢, 詳細可參閱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令68章度量衡令附表, http://www.legislation.gov.hk/blis_ind.nsf/6033a8cc1f220686482564840019d2f2/99ef44042e59b61b482564af000fabfb?OpenDocument
並且閱讀 -
能 否 連 結 往 本 網 站 或 複 製 本 網 站 的 資 料?http://www.legislation.gov.hk/chi/index.htm
薏苡仁15g (生熟薏米)
荷葉10g (自己摘)
白花蛇舌草15g (自己摘)
浮萍6g (水浮蓮??)
白鮮皮15g ??
白茅根15g (自己摘)
地膚子10g ??
赤芍10g ??
露蜂房10g (黃蜂窠??)
薏苡仁味甘淡,性涼,歸脾、胃、肺經,性緩滲洩,補而不滯,有健脾滲濕化濁之效,廣泛用於扁平疣、傳染性軟疣、丘疹性蕁麻疹等皮膚病的治療。
荷葉味苦澀,性平,歸心、肝、脾經,清香升散,利濕,健脾升陽,散瘀化濁,文獻記載可用於治療赤游火丹、黃水瘡、腳膝生瘡、癬疥、白禿瘡等皮膚病。
白花蛇舌草味微苦、甘,性寒,歸胃、大腸、小腸經,清熱解毒,利濕化濁,可用於多種癰腫瘡毒的治療。
浮萍味辛,性寒。歸肺、膀胱經,輕清宣散,可升可降,疏風散熱化濁,在皮膚科多用於風疹瘙癢、白癜風、丹毒、癬、疥、癩等病證。
白鮮皮味苦、微辛,性寒。歸脾、胃、肺經,氣膻行散,可內可外,祛風燥濕,清熱化濁,在皮膚科主治皮膚瘙癢、風疹、濕疹、疥癬、熱瘡等病證。
白茅根味甘,性寒,歸心、肺、胃、膀胱經,性緩入血,降而有升,涼血清熱化濁,在皮膚科常用於紫癜等病證的治療。
地膚子味苦,性寒,歸腎、膀胱經,體輕質潤,可散可降,清熱利濕,祛風化濁,主治風疹、濕疹、皮膚瘙癢、瘡毒等皮膚科病證。
赤芍味酸、苦,微寒,歸肝、心、脾經,入血分,斂降而微散,治一切疔瘡癰疽、皮風、紫白癜風、濕腳氣、小兒奶疥癬癩等皮膚科病證。
露蜂房味微甘、微鹹,性平,歸肝、胃經,體輕竄散,可內可外,主治癰疽疔瘡、風癩、頑癬、風疹瘙癢等皮膚科病證。
類似的症狀:
初起時, 腳趾發生小水皰, 用手抓破, 水皰乾涸,開裂脫皮,邊緣有黏著的鱗屑, 後來右手中指、食指的指端發生小水皰,局部發癢,不久水皰乾涸,開裂脫皮,邊緣有黏著的鱗屑,逐漸向四周擴大。現已雙手瀰漫發紅,掌皮增厚、粗糙、皮紋加深,感到指掌伸縮不便. 舌脈無異常, 中醫辨證屬濕熱血濁,予以化濁寧膚湯加生地炭10g, 荊芥穗6g. 外用五倍子、側柏葉、土槿皮各30g,75%酒精浸泡一周外用。治療2周後痊癒。
手癬俗稱「鵝掌風」,是皮膚癬菌侵犯掌表皮所引起的淺部真菌感染性疾病, 臨床上多呈鱗屑角化型表現,損害多限於一側,初發生小水皰,數目多少不一,皰液乾涸後脫屑, 範圍日漸擴大,久之脫屑處皮膚粗糙增厚,皮紋寬深,失去正常的光澤與柔韌性,觸之有粗沙感. 手癬一般可分為水皰鱗屑型和角化增厚型兩種類型。本病多為濕熱或濕毒膠結導致血濁而生,故予化濁寧膚湯加味治療.